专注试管助孕服务,20年我们始终如一

包成功零风险,8000多个家庭共同选择

精选国内顶尖生殖中心,成功率有保障

13971193333

成都试管助孕机构有哪些(明朝九边编制)明朝九边有多少兵力,

阅读:3   发布时间:2023-07-06 03:00:49

本文共有17张地图,建议点开看大图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九边,就是明朝为抵御蒙古及女真势力在长城沿线设立的九个大军区,由东往西依次为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太原镇)、延绥镇(榆林镇)、固原镇(陕西镇),宁夏镇,甘肃镇下面就为大家依次介绍辽东镇

十七年,命徐达籍上北平将校士卒。复使将核辽东、定辽等九卫官军。是后,每遣诸公、侯校沿边士马,以籍上。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于大宁。其地在喜峰口外,故辽西郡,辽之中京大定府也;行政地图:

地形图(仅标出主要城镇及关口,下同):

镇守辽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广宁隆庆元年,令冬月移驻河东辽阳适中之地,调度防御,应援海州、沈阳协守副总兵一人,(辽阳副总兵旧为分守,嘉靖四十五年改为协守,驻辽阳城,节制开原、海州、险山、沈阳等处)分守参将五人。

(曰开原参将,曰锦义右参将,曰海盖右参将,曰宁远参将,曰宽奠堡参将)游击将军八人,守备五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备御十九人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辽东镇所辖辽东长城,东起凤凰城(今凤城市),西至山海关,长一千九百五十里辽东镇东面的山区再往东是建州女真,北部是蒙古察哈尔部和泰宁部,辽西走廊西面是蒙古朵颜部辽东镇的设立就是为了防御蒙古和女真部落辽东镇可以分为两部分,及辽河以东的平原和辽西走廊。

从图中其实可以看出辽东的卫所和大城市大多分布于辽河以西的平原上,处在山区的卫所定辽右卫,在它的东边就是宽甸六堡垒,由李成梁修筑,直逼女真腹地赫图阿拉,即现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是建州女真的大本营,抚顺关位于它的西边,出抚顺关沿浑河就是当年萨尔浒大战的战场。

萨尔浒战役四路明军就是从辽东的军镇出发,围剿赫图阿拉,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铁岭从北面进攻,杜松率3万人(《绣春刀2》中沈炼所在的那一支)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刘綎率明朝和朝鲜的联军共2万人从宽甸往南面进军,李如柏经辽阳从西南进攻,。

杨镐本人则坐镇沈阳指挥辽东镇的这些城市给军队提供了后勤物资保障,才使得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得以展开随着萨尔浒战役的大败和对女真一系列战斗的失利,明军失去了辽东镇河以西的地盘,原本没那么有存在感的辽西走廊被推到了前线。

辽西走廊西部是燕山山脉,东面是渤海,狭长的地形使得敌人的进攻变得异常困难,在孙承宗的经营下,辽西走廊上的一系列卫所及城镇被加固重用,从山海关到宁远(今兴城)再到锦州构成了一道新的防线,这就是关宁锦防线,这条防线就是明朝抵御女真的最后一道屏障。

这里顺道科普一下,古代皇帝坐北朝南,所以地图是转了180度的,上南下北,“前”在南面,“后”在北面,XX前屯卫会在XX后屯卫的南方蓟州镇 蓟之称镇,自二十七年始时镇兵未练,因诏各边入卫兵往戍既而兵部言:“大同之三边,陕西之固原,宣府之长安岭,延绥之夹墙,皆据重险,惟蓟独无。

渤海所南,山陵东,有苏家口,至寨篱村七十里,地形平漫,宜筑墙建台,设兵守,与京军相夹制”报可时兵力孱弱,有警征召四集,而议者惟以据险为事,无敢言战者其后蓟镇入卫兵,俱听宣、大督、抚调遣,防御益疏朵颜遂乘虚岁入。

三十七年,诸镇建议,各练本镇戍卒,可省征发费十之六然戍卒选懦不任战,岁练亦费万余,而临事征发如故隆庆间,总兵官戚继光总理蓟、辽,任练兵事,因请调浙兵三千人以倡勇敢及至,待命于郊,自朝至日中,天雨,军士跬步不移,边将大骇。

自是蓟兵以精整称行政地图:

地形图:

镇守蓟州总兵官一人,旧设隆庆二年,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守,驻三屯营协守副总兵三人(东路副总兵,隆庆二年添设,驻建昌营,管理燕河营、台头营、石门寨、山海关四路中路副总兵,万历四年改设,驻三屯营,带管马兰峪、松棚峪、喜峰口、太平寨四路。

西路副总兵,隆庆三年添设,驻石匣营,管理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岭四路)分守参将十一人,(曰通州参将,曰山海关参将,曰石门寨参将,曰燕河营参将,曰石塘岭参将,曰台头营参将,曰太平寨参将,曰马兰峪参将,曰墙子岭参将,曰古北口参将,曰喜峰口参将。

)游击将军六人,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领班游击将军七人,坐营官八人,守备八人,把总一人,提调官二十六人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蓟州镇所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慕田峪长城的四海冶所蓟州镇是九边中最大的军镇,永乐时期初定为85006人,万历年间增长至十万人以上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蓟州镇段的长城从北、东、西三面包围京城,是防守难度最大的一个镇。

这倒不是因为它的长度长,蓟州镇段长城约一千二百多里(我地图上量了一下,差不多是这个数),来和宣府镇(下一个要介绍的就是)对比一下:宣府西路,西阳河迤东,历中北路,抵东路之永宁四海冶,凡一千二十三里也就长了不到90公里,但是宣府镇主要防守的关口就三个,而蓟州镇可不止我图上标出的那几个:。

九年,敕燕山前、后等十一卫,分兵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烽堠百九十六处,参用南北军士十五年,又于北平都司所辖关隘二百,以各卫卒守戍由此可见,十万多人分布在这么多关口上,每个关口可能也就几千人,兵力其实并不充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吃紧的,碰上蒙古诸部时不时组成几万人的联军的话是非常难抵挡的。

事实上,明朝历史上北京三次被兵临城下,两次(庚戌之变,己巳之变)就是从蓟镇突破的其实蓟州镇明初并不在最前线,:初,大宁之弃,以其地畀朵颜、福馀、泰宁三卫,盖兀良哈归附者也未几,遂不靖宣宗尝因田猎,亲率师败之,自是畏服。

故喜峰、密云止设都指挥镇守土木之变,颇传三卫助逆,后因添设太监参将等官至是,朵颜独盛,情叵测蓟州镇可以分成三部分首先是东部滦河流域分布的一系列城镇如迁安、卢龙及抚宁防御从东部关口进犯的敌人然后是中部中部的核心是是蓟州镇总兵驻扎的三屯营,并有遵化及迁西互相呼应,这里四周环山,地势险要,防守从。

喜峰口和青山口进犯的敌人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多次加固三屯营城墙,并在长城沿线修筑大量空心敌台,把这里变成了坚固的要塞,多次击败来犯的蒙古诸部,还擒获过朵颜部董狐狸的弟弟长秃,使其再不敢来犯边蓟镇西部最总要的关口就是古北口了,古北道是翻越燕山山脉最长的道路,并且抵达密云后不像东部和中部有那么多城镇打下来就可以作为落脚点,所以这里的敌情相对中部和东部较少,但是一旦有敌情的话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比如庚戌之变俺答汗就是从古北口入关。

蓟州镇到明朝中期武备废弛,到处漏风,庚戌之变被蒙古军队轻易突破:二十九年,俺答攻古北口,从间道黄榆沟入,直薄东直门,诸将不敢战敌退,大将军仇鸾力主贡市之议明年,开马市于大同,然寇掠如故又明年,马市罢到了后期蓟州镇更是形同虚设,己巳之变中清军从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歼灭赵率教部,攻占遵化和三屯营,主力经过蓟州、通州直达北京城下,整个蓟州镇竟无一部能与之对抗,使得清军若出入无人之境,给华北地区带来了空前浩劫。

由此可以看出,蓟州镇的军务直接关系到京城的安危,是九边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军镇宣府镇 先是兴和亦废,开平徙于独石,宣府遂称重镇然帝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

行政地图:

地形图:

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宣府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副总兵旧亦驻镇城,嘉靖二十八年移驻永宁城)分守参将七人,(曰北路独石马营参将,曰东路怀来永宁参将,曰上西路万全右卫参将,曰南路顺圣蔚广参将,曰中路葛峪堡参将,曰下西路柴沟堡参将,曰南山参将。

)游击将军三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一人,领班备御二人(万历八年革)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宣府镇所辖长城东起四海冶所,西至山西阳高县的西洋河(大致是今天山西和河北的那段省界)长城自四海冶所开始分为内外两道,外长城称为“边墙”,内长城称为“次墙”,宣府镇所辖的长城就是外长城东段前面说到,虽然宣府镇段长城也很长,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形使得防守难度不如蓟州镇那么大。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宣府镇也能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其实就是燕山山脉,这里主要的关口就是独石口,攻破独石口即可沿河谷南下,抵达延庆,继而攻打居庸关土木堡之变中,瓦剌军队四路中的一路就是攻破独石口后埋伏在土木堡(在今怀来县附近)周围,和主力一起击溃明军的。

宣府镇西部,敌人的突破口就是左上角东西走向的那道山脉,也就是我标注的野狐岭了解宋朝历史的应该对野狐岭很熟悉,1211年蒙古军队就是在此歼灭完颜承裕率领的金军,扫清了进攻金国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草原天路收费事件,草原天路有一段就是从张北翻越野狐岭的道路。

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翻过野狐岭后就只有一条通道了,就是沿着洋河顺流而下,经过宣府、怀来、延庆,然后就可以攻打居庸关了,如果能攻破居庸关,那就能抵达北京城下了可以看出,宣府镇就是北京的北大门,对于北京的防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明朝在洋河沿线设置了一系列的卫所和城镇,以宣府镇的宣府三卫为核心,把守着通往居庸关的道路其实还有第三条进攻宣府镇的道路,就是图中我标出的桑干河(就是丁玲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桑干河)桑干河发源于大同,在怀来附近与洋河汇入官厅水库,北京的永定河就是这两条河的下游。

敌军攻破大同防线后有许多选择,其中之一就是沿着桑干河河谷行军,绕过宣府镇重重设防的前线也可直达居庸关不过有大同镇的保护,所以难度非常大,这条路线就显得非主流了大同镇和山西镇是时,俺答诸部强横,屡深入大同、太原之境,晋阳南北,烟火萧然。

巡抚都御史陈讲请“以兵六千戍老营堡东界之长峪,以山西兵守大同三关形势,宁武为中路,莫要于神池,偏头为西路,莫要于老营堡,皆宜改设参将雁门为东路,莫要于北楼诸口,宜增设把总、指挥而移神池守备于利民堡,老营堡游击于八角所,各增军设备”。

帝悉许之行政地图:

地形图:

镇守大同总兵官一人,旧设,驻大同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旧为左副总兵,万历五年去左字,驻左卫城)分守参将九人,(曰东路参将,曰北东路参将,曰中路参将,曰西路参将,曰北西路参将,曰井坪城参将,曰新坪堡参将,曰总督标下左掖参将,曰威远城参将,万历八年革。

)游击将军二人,入卫游击四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三十九人镇守山西总兵官一人,旧为副总兵,嘉靖二十年改设,驻宁武关防秋移驻阳方口,防冬移驻偏关协守副总兵一人,(嘉靖四十四年添设,初驻偏关,后移驻老营堡)分守参将六人,(曰东路代州左参将,曰西路偏头关右参将,曰太原左参将,曰中路利民堡右参将,曰河曲县参将,曰北楼口参将。

)游击将军一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守备十三人,操守二人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大同镇所辖长城东起镇口台(图中红黑线交界处,也是今天晋、晋、冀蒙三省交界),西至鸦角山(今清水河县东部,山西和内蒙古的省界),也就是外长城的西半部分山西镇又称太原镇,所辖长城东起真保镇长城,西至黄河边的偏头关,大部分内长城都属于山西镇防守。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内外长城围成的区域就是大同府全境,大同府的范围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大同市+朔州市,山西整个省的边界和现在也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比较明显的不同是,蔚州和涞源现在是河北省的由于这块地区位于雁门关以北,所以古时又称之为雁北地区。

先来说外长城,也就是大同镇攻打外长城的敌军主要就两个选择,走阳和口或杀虎口位于长城以东的阳和口防御来自北部草原的敌人,阳和卫及高山卫处在第一线(阳高县的名字貌似就是这么来的)位于长城以西的杀虎口防御来自河套的敌人,长城内沿河设置了三个卫所作为阻击敌人的工事。

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杀虎口,杀虎口是衔接中原农耕文明和河套游牧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大同镇的核心区就是大同盆地,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大同盆地是个比较狭长的盆地,所以历代政府又会把这里分成两块区域,即北部的大同和南部的朔州,形成了一定的纵深,有利于防守。

桑干河流经大同全境,前面说过,敌军攻陷大同后就可沿着桑干河河谷绕过宣府镇的正面防守直达居庸关当然他们也可以不打居庸关,而是往南抵达蔚州,再取道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抵达涞源,接下来他们可以经过蒲阴陉攻打难度相对较低的紫荆关或者继续往南攻打倒马关。

土木堡之变瓦剌军队击溃明军主力后就是沿着上述路线攻打的紫荆关,从而避开居庸关的锋芒顺道再补充一下,紫荆关、倒马关和居庸关合称“内三关”,到明朝后期被划归到新创立的真保镇治下,真保镇所辖的基本是内长城的西半部分。

再来说内长城,即山西镇熟知明朝历史的人应该都清楚,由于大同四周山地较为平缓,所以外长城防线被突破是常有的事,所以仅靠大同镇防守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在外长城后再设置一道防线,这就是内长城内长城沿线最重要的三个关口就是偏头关、雁门关和紫荆关,统称“外三关”。

偏头关防守的是从河套沿黄河河谷南下的敌人,宁武关守吕梁山脉中的道路,雁门关镶嵌在恒山之中,南部就是忻州盆地,再往南就是太原市内长城实际上起到的是一个亡羊补牢的作用,一旦外长城被突破,明朝便借助险要的地形修筑一系列工事,阻止敌人进一步深入:。

老营堡转南而东,历宁武、雁门、北楼至平刑关尽境,约八百里又转南而东,为保定界,历龙泉、倒马、紫荆、吴王口、插箭岭、浮图峪至沿河口,约一千七十余里又东北为顺天界,历高崖、白羊,抵居庸关,约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岭层冈,险在内者,所谓次边也。

敌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荆必自宣府,未有不经外边能入内边者”乃请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延绥镇和宁夏镇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张杰言:“延庆等境广袤千里,所辖二十五营堡,每处仅一二百人,难以应敌,宜选精锐九千为六哨,分屯府谷、神木二县,龙州、榆林二城,高家、安边二堡,庶缓急有备。

”又请分布鄜、庆防秋军二千余人于沿边要害从之七年,延绥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大筑边城先是,东胜设卫守在河外,榆林治绥德后东胜内迁,失险,捐米脂、鱼河地几三百里正统间,镇守都督王祯始筑榆林城,建缘边营堡二十四,岁调延安、绥德、庆阳三卫军分戍。

天顺中,阿罗出入河套驻牧,每引诸部内犯至是,子俊乃徙治榆林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终宁、固,风土劲悍,将勇士力,北人呼为橐驼城行政地图:

地形图:

镇守延绥总兵官一人,旧设,驻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定边右副总兵,嘉靖四十一年添设,分守安定、镇静等处,提调大墙及墙口等处)分守参将六人,(曰孤山参将,曰东路右参将,曰西路左参将,曰中路参将,曰清平参将,曰榆林保宁参将。

)游击将军二人,入卫游击四人,守备十一人,坐营中军官一人镇守宁夏总兵官一人,旧设,驻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亦旧设,同驻镇城)分守参将四人,(曰东路右参将,曰西路左参将,曰灵州左参将,曰北路平虏城参将)游击将军三人,入卫游击一人,(万历八年革)守备三人,备御领班二人,(万历九年革,坐营中军官二人,管理镇城都司一人,领班都司二人)(万历九年革)管理水利屯田都司一人。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延绥镇又称榆林镇,所辖长城东起黄甫川,西至花马池宁夏镇所辖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宁夏中卫延绥镇和宁夏镇的北面就是河套平原,黄河流过宁夏,经过河套再流入陕西,黄河和长城之间的那一块区域就是鄂尔多斯高原延绥镇地处陕北的黄土高原,北部是毛乌素沙漠,东部的神木、榆林、靖边是最重要的据点,防守从河套出发沿着黄河南下的敌人。

成化年间鞑靼各部落频繁入侵延绥各地,阿罗世、迎思兰、索罗忽、毛里孩连续数次侵犯榆林,杀掳居民,使这里的生产遭到破坏,人口遭受损失,明朝便开始在此修筑长城以抵御蒙古的入侵,而余子俊便是修筑边防工事的杰出代表。

余子俊率领军民四万余人,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西到花马池(今宁夏自治全长一说一千四百里的延绥长城;又构筑了黄甫以西至定边营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都互能相望,彻底堵住河套入内地的通道宁夏镇,主要驻守的是沿黄河入侵宁夏平原的敌人,北部的镇远关是防守的核心,镇远关西部的山脉就是贺兰山脉,是一道自然的屏障,东部明朝沿着黄河修筑长城,一直到花马池。

甘肃镇凉州镇番、庄浪、贺兰山迤西,从雪山过河,南通靖虏,直至临、巩,俱敌入犯之路,请调陕西官军,益以甘、凉、临、巩、秦、平、河、洮兵,戍安定、会宁,遇警截击;以凉州锐士五千,扼要屯驻,彼此策应”诏可二十一年,敕各边军士,每岁九月至明年三月,俱常操练,仍以操过军马及风雪免日奏报。

边备颇修饬行政地图:

地形图:

镇守甘肃总兵官一人,旧设,驻镇城协守副总兵一人,(甘肃左副总兵,旧设,嘉靖四十四年,移驻高台防御,隆庆四年,回驻镇城)分守副总兵一人,(凉州右副总兵,旧设)分守参将四人,(曰庄浪左参将,曰肃州右参将,曰西宁参将,曰镇番参将)游击将军四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守备十一人,领班备御都司四人。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甘肃镇所辖长城东起兰州黄河北岸,西至嘉峪关。甘肃镇防守的就是河西走廊,河西四郡中武威、张掖、酒泉都在甘肃镇控制之下。看到这里肯定有人有疑问了,敦煌呢?再来看一张地图:

其实明初敦煌确实是在明朝政府的控制之下的,但也并不属于陕西行都司,而是属于罕东左卫的,但是在嘉靖七年被吐鲁番攻陷甘肃镇北部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敌人很难跨过沙漠来攻打河西走廊,所以其实嘉峪关才是处于抵御外敌的第一线。

看行政地图可知,河西走廊上的城镇均位于河流附近,从内地往西一路连城一线,能起到提供后勤补给的作用得益于这里特殊的地形,河西走廊所遭受的烽火相较于其他军镇来说算是比较平静的一个镇,不过明朝并未因此而放松对甘肃镇的建设,依旧 修筑大量墩堡和城墙,并在庄浪至嘉峪关沿线设立大量驿站。

驿站,一是为了传递信息,二是为了接待西域的客人,而这也是甘肃镇的另一个重要之处甘肃镇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扮演明朝与西域各国通贡贸易的枢纽角色,送往迎来各国贡使甘肃镇境内布列的驿站是明代对外交往中极为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是西域各国贡使通往北京朝贡的法定路线。

贡使一入嘉峪关,甘肃守臣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审查后,将其中一小部分贡使送往北京,并免费提供最为便利的交通工具及饮食起居服务为防止蒙古贵族和西藏贵族联合,明朝政府还极力推进茶马互市,在河西走廊上设立的诸多茶马司,一方面向藏族民众提供必需的茶叶以使他们能一心向明,另一方面能从贸易中获得马匹,装备军队,增强军队战斗力。

自隆庆开关后,明朝也开始和蒙古进行贸易,西部边境逐渐恢复了和平:俺答已通贡,封顺义王,其子孙袭封者累世迨万历之季,西部遂不竞,而土蛮部落虎炖兔、炒花、宰赛、爰兔辈,东西煽动,将士疲于奔命,未尝得安枕也。

甘肃镇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作用甚至要超过它在军事方面的作用,通过贸易来创造出和平,找到除了战争之外的第二个解决各民族矛盾的方案,河西走廊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贸易优势功不可没固原镇弘治十四年,设固原镇先是,固原为内地,所备惟靖虏。

及火筛入据河套,遂为敌冲乃改平凉之开成县为固原州,隶以四卫,设总制府,总陕西三边军务行政地图:

地形图:

镇守陕西总兵官一人,旧驻会城,后移驻固原分守副总兵一人,(洮泯副总兵,万历六年改设,驻洮州)分守参将五人,(曰河州参将,曰兰州参将,曰靖虏参将,曰陕西参将,曰阶文西固参将)游击将军四人,坐营中军官二人,守备八人。

——明史 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固原镇又称陕西镇,所辖长城为东起延绥镇饶阳水堡西界,西达兰州明朝陕西北部虽设立延绥、宁夏、甘肃三边,但是由于战线漫长,三镇相距又较远,每逢敌寇犯边只能各自为阵,无法相互顾及,在对敌作战的过程中屡尝败绩在火筛(鞑靼蒙郭勒津部)占据河套后,为有效巩固西北边防务,明朝在弘治十年设立“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员”,简称三边总督,节制调度三边的兵马协同作战,而固原镇一开始就是作为三边总督的指挥部设立的,等于是三个军区的指挥中枢。

虽然固原镇并不在长城的第一线,但是对于明朝西北的边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虽三边总督移驻花马池,但是固原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旧有着巨大的战略价值从图中可以看出,关中四关之一的萧关就位于固原的南部,镶嵌在六盘山和黄土高原之间的通道上,这条通道就叫萧关古道,连接宁夏府和关中地区。

控制了固原,就能和萧关一起形成纵深,有效地阻挡了企图前往关中地区的敌人固原镇又位于通往甘州、宁夏、西安和延绥的交通要道上,在当时是这几个地区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中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中转站正因如此,固原镇的城墙经历了多次修筑,也变成了一座极为坚固的要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中心。

协同作战前面已经分别把九边介绍了一边,我们已经知道了九边各自需要承担怎样的防守任务,现在就再来讲一下九边之间相互的协同作战明朝北部的蒙古诸部军队以骑兵为主,骑兵的特点就是机动性极强,来去如风明朝边军虽能依托坚城防守,但是由于战线太长,所以兵力一经分散,处在每个点上的兵力并不是很多。

蒙古骑兵可以利用其机动性的优势集中兵力来攻打长城防线上的某个薄弱之处,趁援军来不及赶到,形成局部地区以多打少的优势正是利用这个战术再加上比明军士兵更强的战斗力使他们在多次入关抢劫的军事行动中所向披靡所以,面对日益强大的敌人,仅靠一个镇的兵力还远远不够,要能有效抵御还得多个镇的兵力一起作战才行。

其实在介绍固原镇的时候就已经提到了,为协调甘肃镇、宁夏镇和延绥镇的兵马明朝设立的三边总制这个职务,使得三镇的军队不再各自为阵,而是有组织地联合抵抗不单单是甘肃、宁夏和延绥,边患最为严重的宣大地区也制定了相关的条例:。

武宗好武,边将江彬等得幸,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军多内调,又以京军六千与宣府军六千春秋番换十三年,颁定宣、大、延绥三镇应援节度:敌不渡河,则延绥听调于宣、大;渡河,则宣、大听调于延绥从兵部尚书王琼议也。

这段话也很好理解,河,指的就是黄河回看前面的地图可知,蒙古军队从河套出发,如果要进攻的是延绥的话那就要往南渡过黄河,如果要进攻大同和宣府的话直接往东就行所以敌不渡河就是要进攻宣大地区了,那么大同镇和宣府镇的兵力就是主力,延绥镇的总兵要听命于大同总兵或宣府总兵。

反之,敌渡河,延绥镇受到进攻的时候宣府镇和大同镇的总兵要服从延绥总兵的调度有时候,在其他军镇敌情严重的情况下,勇猛的将领也会主动给予帮助:寇大入山西,芳一日夜驰五百里及之,七战皆捷 ——明史 列传第九十九。

芳,就是嘉靖年间的名将马芳嘉靖四十年俺答汗进攻山西,时任宣府总兵的马芳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率军前去支援,一天奔袭了将近两百五十公里,连战连胜,将俺答击退当时马芳这么做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宣府总兵擅自带兵进入山西,赢了未必有赏,输了后果相当严重,而马芳却凭借一腔爱国的热情不顾个人荣辱得失,拯救了战局。

不过在宣大地区有优秀的指挥官的情况下,马芳倒也不用有后顾之忧了:时大同被寇,视宣府尤甚总督陈其学恐扰畿辅,令总兵官赵岢扼紫荆关寇乃纵掠怀仁、山阴间,岢坐贬三秩,遂调芳与易镇俺答转犯威远几破,会其学率胡镇等救,而芳军亦至,相拒十余日,乃走。

芳谓诸将曰:“大同非宣府比,与我间一墙耳寇不时至,非大创之不可”乃将兵出右卫,战威宁海子,破之其年,俺答就抚,塞上遂无事 ——明史 列传第九十九

在指挥官才能出众的情况下,协同作战确实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轮班制度熟悉明朝卫所制度的人都知道,卫所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屯制度,每个军户抽出壮丁编入军队,这个人平时和普通的农民一样干农活,出征时则成为正规的士兵。

内地卫所和边镇战斗人员比例是不一样的,内地30%作战,70%屯田,边镇正好相反,70%作战,30%屯田长城沿线的军队基本都是长期在前线服役,长此以往,对于士兵的战斗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明朝就有了如下的轮班制度:。

正统初,山西、河南班军守偏头、大同、宣府塞,不得代巡抚于谦言:“每岁九月至二月,水冷草枯,敌骑出没,乘障卒宜多若三月至八月,边守自足乞将两班军,每岁一班,如期放遣”甘肃总兵官蒋贵又言:“沿边墩台,守了军更番有例,惟坐事谪发者不许,困苦甚。

乞如例践更”并从之五年,山西总兵官李谦请偏头关守备军如大同例,半岁更番部议,每番皆十月,而戍卒仍率以岁为期,有久而后遣者弘治中,三边总制秦纮言:“备御延绥官军,自十二月赴边,既周一岁,至次年二月始得代在军日多,请岁一更,上下俱在三月初。

”边军便之有了这样的轮休制度后,守边的士兵也有了盼头,应该说对于士气的提升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军饷都是数据,我就直接贴史料了:宣府:主兵,屯粮十三万二千馀石,折色银二万二千馀两,民运折色银七十八万七千馀两,两淮、长芦、河东盐引银十三万五千馀两,京运年例银十二万五千两;客兵,淮、芦盐引银二万六千馀两,京运年例银十七万一千两。

大同:主兵,屯粮本色七万馀石,折色银一万六千馀两,牛具银八千馀两,盐钞银一千馀两,民运本色米七千馀石,折色银四十五万六千馀两,屯田及民运本色草二百六十八万馀束,折草银二万八千馀两,淮、芦盐四万三千馀引,京运年例银二十六万九千馀两;客兵,京运银十八万一千两,淮、芦盐七万引。

山西:主兵,屯粮二万八千馀石,折色银一千馀两,草九万五千馀束,民运本色米豆二万一千馀石,折色银三十二万二千馀两,淮、浙、山东盐引银五万七千馀两,河东盐课银六万四千馀两,京运银十三万三千馀两;客兵,京运银七万三千两。

延绥:主兵,屯粮五万六千馀石,地亩银一千馀两,民运粮料九万七千馀石,折色银十九万七千馀两,屯田及民运草六万九千馀束,淮、浙盐引银六万七千馀两,京运年例银三十五万七千馀两;客兵,淮、浙盐引银二万九千馀两,京运年例银二万馀两。

宁夏:主兵,屯粮料十四万八千馀石,折色银一千馀两,地亩银一千馀两,民运本色粮千馀石,折色银十万八千馀两,屯田及民运草一百八十三万馀束,淮、浙盐引银八万一千馀两,京运年例银二万五千两;客兵,京运年例银万两。

甘肃:屯粮料二十三万二千馀石,草四百三十馀万束,折草银二千馀两,民运粮布折银二十九万四千馀两,京运银五万一千馀两,淮、浙盐引银十万二千馀两固原:屯粮料三十一万九千馀石,折色粮料草银四万一千馀两,地亩牛具银七千一百馀两,民运本色粮料四万五千馀石,折色粮料草布花银二十七万九千馀两,屯田及民运草二十万八千馀束,淮、浙盐引银二万五千馀两,京运银六万三千馀两,犒赏银一百九十馀两。

辽东:主兵,屯粮二十七万九千馀石,荒田粮四百馀两,民运银十五万九千馀两,两淮、山东盐引银三万九千馀两,京运年例银三十万七千馀两;客兵,京运年例银十万二千馀两蓟州:主兵,民运银九千馀两,漕粮五万石,京运年例银二十万六千馀两;客兵,屯粮料五万三千馀石,地亩马草折色银万六千馀两,民运银万八千馀两,山东民兵工食银五万六千两,遵化营民壮工食银四千馀两,盐引银万三千馀两,京运年例银二十万八千馀两,抚赏银一万五千两,犒军银一万三千馀两。

——明史 志第五十八 食货六

防线变迁史虽然从地形图上能看出,明朝长城的走势确实是结合了地形,占据了有利防守位置的,但是长城防线的形成并非是自然而然的产物,来看一下明初和中后期的版图对比:明初:

万历十年:

显然,九边是明朝中后期的边界,甘肃、宁夏、延绥、大同、宣府、蓟州一开始并不是处于前线的,九边的设立实际上是明朝国力下滑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失去了大宁和开平地区,蓟州和宣府成了前线: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袭陷大宁,以宁王权及诸军归。

及即位,封宁王于江西而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之保定调营州五屯卫于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以大宁地畀兀良哈失去了河套,蒙古人入驻后,宁夏、延绥、大同也成了重灾区虽然明朝中后期要求复套的呼声绵延不绝,但是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

二十二年,诏宣府兵乘塞旧制,总兵夏秋间分驻边堡,谓之暗伏至是,有司建议,入秋悉令赴边,分地拒守,至九月中罢归,犒以帑金久之,以劳费罢二十四年,巡按山西御史陈豪言:“敌三犯山西,伤残百万,费饷银六十亿,曾无尺寸功。

请定计决战,尽复套地”明年,敌犯延安,总督三边侍郎曾铣力主复套,条上十八事帝嘉奖之大学士严嵩窥帝意惮兵,且欲杀旧阁臣夏言,因劾铣,并言诛死,自是无敢言边事者还有就是前面说过的哈密地区,被吐鲁番攻陷后就再也没能收复。

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史料均出自《明史 志第六十七 兵三》以上就是明朝九边的全部概况,目前是第一稿,以后可能会更新,如果想看更新的话在评论区随便留句话,我要是更新的话集体回复一下相关回答:为什么从山西打进陕西难?。

在冷兵器时代,幽云十六州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秦国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分割线-----------------------------------------------

借着这个回答向大家推荐两本书,首先就是文中行政地图的出处,是谭其骧写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不是一本,是一套书:

原始社会到清朝,各个朝代的全地图和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地图都有,标注挺详细的,此文参考的是元明时期的分册:

全套300块出头点,没事的时候翻翻,挺有意思的还有一本就是《明史》(吐槽下,知乎明朝版块大部分回答简直没法看,与其去看各路历史发明家信口开河不如静下心去看看正儿八经的书)二十四史中《明史》是字数第二多的(第一是《宋史》),要全部读完也不太现实,所以建议大家从《志》开始看。

二十四史的《志》其实就相当于是百科全书,分类介绍了一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比如这个回答中引用得最多的《兵志》,一共四篇,《兵一》是讲京军的,《兵二》介绍卫所班军,《兵三》就是和此文有关的边军,《兵四》大致是武器装备等。

此外还有《职官》、《河渠》、《地理》、《刑法》、《食货》.........................读完基本能够对这个朝代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不过《明史》是没有白话文翻译版的,所以需要有点耐心,具备高中文言水平的话多看几遍理解起来应该是没什么困难的。

-------------------------------------------------分割线-----------------------------------------------麻烦各位大爷收藏了也点个赞好么!!!!!!!

麻烦各位大爷收藏了也点个赞好么!!!!!!!麻烦各位大爷收藏了也点个赞好么!!!!!!!

新闻百科